为深化教学改革,构建高效课堂,我院各系部近期扎实开展课堂教学公开课听课评课专项活动。活动掀起了一轮教学技艺切磋与教育理念碰撞的热潮,成为系部教学质量提升行动的生动注脚。
活动中,教师们各显神通。青年讲师巧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沉浸式课堂,骨干教师以深厚积淀驾驭复杂知识点,实训教师将实务情景搬进教室实现“做中学”。课后互评环节成为思维碰撞的火花场。资深教师从“知识图谱搭建”高度点评教学设计,青年教师围绕“课堂参与感营造”分享巧思,大家充分肯定了“对分课堂”、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等改革亮点,也直言“学情分层设计”、“个性化指导不足”等改进空间。这种坦诚相见的学术对话,让每堂课都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。
以下为税收学系教师公开课呈现:
虚实结合 能力导向
谢清老师在《智慧会计》课程中依托诺诺云代账系统,围绕“智慧会计”展开。教学中,老师指导学生录入期初余额等数据,分析差异;演示差额法定位数据差异,让学生通过实操提升能力;结合系统数据,讲解损益类科目与报表关联,学生实操验证勾稽关系。课程亮点突出,实务仿真性强,案例贴近实际;错误排查方法系统,培养了学生的数据敏感性与逻辑推理能力;报表联动教学,深化了学生对会计恒等式的理解。此次课程有效提升了学生能力,若进一步优化,将更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会计问题的能力。
(谢清老师《智慧会计》公开课)
精讲多练 技熟能详
詹婷老师在《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》课程讲授中,精神饱满,声音洪亮,有感染力。詹婷老师备课充分,对于操作平台演示娴熟,能够清晰讲解在上机操作时要注意的事项,对于操作时容易出现的问题,事先有预判,能够提前对于学生进行提示。教学设计合理,教师讲解与学生上机操作时间分配较合理,指导学生上机操作耐心细致,经验丰富。学生理解较好,大部分学生很快做出结果,如果教师在最后有一个本节课小结等环节效果会更好。
(詹婷老师《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》公开课)
技术赋能 案例启思
颜春老师《公共危机管理》的课堂上,借助“雨课堂”平台,先讲授公共危机管理法制核心内容。随后以SARS事件为案例,引导学生探讨完善应急机制,分组总结事件不足。还围绕天津港爆炸案,从三方视角分析法律责任,强调立法与执行并重。课程亮点突出,技术赋能互动,精准捕捉知识盲点;案例对比深化理解,揭示不同危机对法律体系要求;实务导向教学,模拟听证会场景,衔接理论与实践。课程在案例时效性、跨学科知识联动、执法模拟实操上有优化空间。整体而言,课程兼顾理论与实务,激发学生思辨,若进一步优化,将提升学生应对公共危机的综合素养。
(颜春老师《公共危机管理》公开课)
温故启新 案例贯通
陆颖老师在《国际税收》课程伊始,借助上次课练习巧妙引入,对前课“居民境外所得税”展开复习回顾,巩固学生知识。随后,以生动案例引出新课内容——国际重复征税的含义。陆老师着重讲解国际重复征税与国内重复征税的区别,通过具体案例详细解说,帮助学生清晰把握概念要点。此次课程亮点在于,利用练习复习旧知,案例引入新课自然流畅,讲解区别时结合案例,深入浅出,利于学生理解。若能增加更多互动环节,引导学生自主思考、分析案例,教学效果或许会更佳。
(陆颖老师《国际税收》公开课)
技术为翼 思政为魂
许卉老师在《涉税服务实务》课程中融合创新教学,课堂亮点纷呈。首先以自制数字人微课开场,巧妙融入思政元素,为课程注入趣味与活力,同时借助互动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票知识,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。在实操环节,许老师手把手指导,学生现场演示开票流程,这种“学中做、做中学”的模式,让知识落地生根,切实提升了学生的税务实操能力。整堂课突出实践导向,善用数字化工具,既传授了知识,又引领了价值,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,值得学习借鉴。
(许卉老师《涉税服务实务》公开课)
丝路为引 数字赋能
吉翔老师在《税务会计》课程中以学生制作的“税务会计服务一带一路”PPT引入思政,回顾前课,巧妙衔接,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了思政育人功能。数字人讲解出口免税和零税率知识,生动解析难点,让理论通俗易懂。学生分享农业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中的增值税优惠政策,结合微课案例,紧密联系实际,凸显课程实用性和针对性。思维导图清晰点明重点,课本案例讲解详细,助力学生掌握涉农增值税会计处理。课程互动性强,思政切入自然,结合区域与农业经济,贴合当地人才培养需求。若在课程末尾加上简短小结,将使课程结构更完整,便于学生巩固知识。
(吉翔老师在《税务会计》公开课)
理论为基 案例为用
黄一伟老师在《税务筹划》课程先回顾增值税简易计算方法,区分混合销售与兼营。接着引入税务筹划概念,以小规模纳税人为例,阐述通过规划销售、采购等手段降低税负。还对比直接付款与赊销方式的纳税情况,分析筹划效果。课程亮点显著,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,大量案例助力学生学以致用;互动性强,学生积极参与讨论,加深理解;实用性强,紧贴企业需求;逻辑清晰,逐步构建知识体系。课程在案例多样性、税务风险防控、互动环节及政策法规更新上有优化空间。
(黄一伟老师《税务筹划》公开课)
案例启思 价值引领
覃巧灵老师在《财务管理学》课程中以案例导入,激发学生兴趣。教学内容充实,系统解析了资本结构决策的核心要素与方法,涵盖资本成本比较、每股收益分析及公司价值比较法。教师采用讲授、讨论、案例分析等多元教学法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适度财务风险下的决策逻辑。学生互动积极,案例分析环节尤为活跃。课程结构清晰,思政元素自然融入,强化职业道德教育。
(覃巧灵老师《财务管理学》公开课)
真案实做 错例强记
李林秋老师在《纳税申报实践》课程聚焦纳税申报实践,以真实企业纳税申报案例为蓝本,演示纳税申报表填制,学生课堂演练填写,老师走动检查并针对性讲解共性问题。亮点突出,真实案例驱动,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;案例连接性强,串联知识链,凸显数据连贯性;互动性强,学生同步操作、纠错反馈,借“常见错误陷阱”强化记忆。课程在案例备份、思政融入上还有优化空间。
(李林秋老师《纳税申报实践》公开课)
以错促教 以案明法
卢昱璇老师在《税法》课程教学伊始,收集学生作业,随后由学生汇报发票填开情况。老师结合汇报展开点评,针对包装物押金、销售折扣、折扣销售与销售折让的区分、零售收入是否含税等关键问题,进行细致讲解。课程亮点鲜明,实务导向明确,借助具体案例解析抽象税法条款,助力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操能力;通过展示学生错误案例,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误区,强化正确操作流程;互动性强,形成“分析 - 讨论 - 修正”的学习闭环。课程在案例层次、呈现方式、跨章节案例整合及课程思政案例方面还有优化空间。
(卢昱璇老师在《税法》公开课)
讲练结合 智教慧学
季丽老师在《会计学原理》课程讲授中,目标明确,能快速帮助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概念与核心要素,理解其在财务报表编制与财务分析中的重要性。课程内容聚焦会计要素定义及分类。教学方法多元,学生理论讲解结合教师总结,既锻炼学生表达能力,又确保知识准确性。案例分析增强实用性,互动讨论提升参与感,AI工具应用激发自主学习积极性。课程特色鲜明,自主学习性强,实用性与互动性突出,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。
(季丽老师《会计学原理》公开课)
此次活动不仅促进了教师间的经验共享,更推动了系部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。教师们纷纷表示,在同伴的课堂中找到了突破教学瓶颈的灵感,在专家的点评里明晰了改革方向。此次活动不仅搭建了教师互学互鉴平台,更催生出“以评促教、以评促改”的良性循环。